当下,“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模式之下,在互联网教育平台、机构蓬勃兴起之时,如何找准“互联网+教育”的发力方向?日前,在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上,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自然毋庸置疑。“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
然而,现在许多教育机构做的事是“教育+互联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说:“我们看到很多网络学习或在线学习,浅层学习明显。‘互联网+教育’似乎只是把老师的粉笔黑板变成了讲稿课件。简单的信息浏览、机械的操作和练习,其实仍然只是死记硬背的重复训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慕课是互联网革新课程的重要形式,但我们也发现,慕课虽有大规模的网络访问,却无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发生,存在浅层学习、辍学率高、保持率低等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认为,互联网课程的变革,既要关注内容建设,更要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设计‘接受中学’‘联系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情境中学’‘创造中学’等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投入。”
学生在哪里,学习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怎么想,教学方式就应该怎么变。事实上,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年轻的数字时代原住民,教育必须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适应学生。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的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
“数据显示,近年来,教育科技行业创业企业的数量,正以平均每年50%左右的增速出现,其中在线教育项目的数量目前已超过3000家。”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科技服务公司总经理杨丹说:“领域内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倒逼我们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不是停留在花哨的多媒体呈现或浅层次的模仿与反馈。”
“互联网教育企业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钟秉林提出,在日益细分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市场中,每一个企业首先要明细自身的定位,根据特定用户市场,提高线上课程资源的研发质量,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其次要研究互联网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强化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此外,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应用机制和商业模式,还要注意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坚持公益性的原则。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VR+教育”是一种更新潮的方式。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站在教室的中央,成为教学的焦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说:“未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上。如果‘VR+教育’能模拟出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每一个学生为中心,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私人定制的教学服务,那么‘VR+教育’的前景将相当可观。”当然,这目前还处于摸索初期,仍需进一步技术突破。(记者 丁雅诵)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9SICHUANINTERNETSOCIETY.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晖路360号晶科1号3楼 工作QQ:2136693690;联系电话:028-85508997
法律顾问: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ICP备案号:蜀ICP备17029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