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干货!“网络舆论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09 11:50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网络新闻舆论工作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在采编过程中提升政治敏感性,有效增强网络舆论安全意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舆论安全面临的2大风险挑战

 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模式变革 

在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之前,线性传播模式不仅是理论界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范式,同样也是国家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手段。党的宣传部门领导、监督、管理报社和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通过传播渠道国家管理的方式由主流媒体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党政部门与主流媒体上下级关系基础上的源头管理方法。毛泽东曾经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务使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就充分体现出源头控制方法下传播者的责任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宣传部门与主流媒体避免使错误的信息进入大众媒介而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线性传播模式由于网络媒介形态的变化而不再适用,双向循环传播模式与社会系统传播模式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介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在Web1.0时代(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为代表)、Web2.0时代(博客、BBS为代表)、Web3.0时代(微博、微信、社交网站为代表)的三次互联网浪潮中,网民的主体地位与网络平台的媒介属性逐步提升,传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另外,网络媒体由于门槛低、容量大,成为许多社会信息、利益诉求公开传播的首选之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不仅使双向循环传播成为可能,还使得社会系统的诸多信息突破原有制约得以公开传播。

这一方面意味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舆论监督日渐成为监督公权行为、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力武器,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但另一方面,原有的“新闻、旧闻、不闻”工作方法所屏蔽隔绝的不良信息(“噪音”)也大行其道,网络同时成为一些不良文化的发源地,成为一些负面信息的发酵池。

2019年9月14日至20日,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

图/本刊记者 刘沁娟 摄

 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网络解构 

网络传播正在成为现实社会系统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与“温度计”,公共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的皮肤,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网络舆情带来的传播风险的根源来自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主要表现在认知风险与控制风险两方面。

其一,认知风险。

网络社会信息流交叉错杂,主观意愿相对不明确。传统社会以物流为基础,物质交换遵循需求规律,在价格高低之间互通有无,保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网络社会则以信息流(比特流)为基础,理论上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的负熵而存在,信息流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流通的同时,信息社会秩序应保持在总体稳定水平。

但是实践表明,信息流并不必然带来确定性,由于个人意识的存在,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解读可能带来新的冲突,触发网民心理变化进而转化为网络舆情。

网络交流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都处于高度可变的状态,主观的解读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偶然性、主观性等特征。

网络社会的“信息流”其实质是客观信息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复合体,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主体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文化程度差异很容易导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生成,这实际上也是网络舆情产生的认知风险根源。

其二,控制风险。

网络社会结构复杂多元,多为偶合群体。网络舆情处置中控制行为的实施受到网络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方面,控制行为首先要识别受控对象的信息需要,但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分化导致辨识度低,准确识别受控对象较为困难。在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结构的“上”“下”关系被进一步削弱,网民分化程度得以加强。

另一方面,控制行为需要选择性地向受控对象传播信息,但在网络社会中偶合群体低组织度构成传播障碍。网民的分化也导致整个网络社会较少出现高组织度的正式团体,现实社会中组织内部“自下而上”的信息报送与“自上而下”的组织传播的组织基础都不复存在。

网络社会组成基础—— 偶合群体的行为特征突出表现为集群心理的同质性、匿名性和过激性。在大多数网络舆情中,当某信息内容涉及公共利益或公众兴趣,网民在共同的动因下会自发在虚拟空间聚集,并通过集中发表评论等方式促使某一信息关注度持续上升。

在群体气氛的情景下,群体的感性高于理性,群体的行为容易过激与偏向极端,当公众热情褪去后网络偶合组织随即瓦解。

这使得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传播对象不明确、传播渠道不畅通,传播效果不理想。网络社会内在地包含着结构性风险,换言之,危机已经不再外在于社会,它来源于网络社会本身的制度化组织程度。

3方面应对网络舆论安全挑战

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切实提升网络舆论安全意识,提升网络舆论工作的政治敏感性。网络舆论场域是国家主权在信息时代扩展的重要领域,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一,加强主流媒体传播模式的改革创新,打造“全媒体”“融媒体”策略,充分发挥自己在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优势与特长,突出时政、理性、深度、权威等特点,与商业媒体的娱乐化、热点化等差异性经营和运作,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

第二,要加强主流媒体对虚拟社会的议题设置与疏导、引导,首先发布热点新闻,获得第一定义权;持续发布最新信息和采访,通过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撰写深度报道、舆评文章,组织专题,汇聚各方观点,疏导舆论。主流媒体在自媒体空间中实际上可以发挥“变压器”“净化器”的中流砥柱作用。

第三,主流媒体在采编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于收集、采访、监测中发现的线索,应及时转交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涉及犯罪的交由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对于违法违规信息依法依规采取删除或技术手段防止负面效果的二次扩散,应及时进行议程设置,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辟谣,以正视听。(金鸿浩)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9SICHUANINTERNETSOCIETY.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晖路360号晶科1号3楼  工作QQ:2136693690;联系电话:028-85508997

法律顾问: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ICP备案号:蜀ICP备17029961号